关于举办大连化物所优秀校友系列报告第36讲——Graphene-based Electrodes for Supercapacitors and Lithium-ion Batteries的通知

报告时间:12月27日上午9:00

报告地点:生物楼学术报告厅

摘要:

Advanced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emanding from industries, such as sustainable and renewable energy, smart power management, and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s.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s (ECs) and 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energy storage devices consisting of two electrodes in an electrolyte separated by an insulator (separator). These two types of energy storage devices hav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comparison with Li-ion batteries,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s of supercapacitors are their high power density (15 kW/kg for supercapacitors versus 1 kW/kg for batteries) and long cycle life (5 × 105 for supercapacitors versus 2 × 103 for batteries). On the other hand, batteries have an energy density of more than 10 times higher than supercapacitors (150 Wh/kg for batteries versus 10 Wh/kg for supercapacitors), but suffer from low energy density and short lifetime. In this talk, I will discuss our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on graphene-based materials as electrodes for supercapacitors and batteries. Configuration of electrodes for maximizing device performance will also be briefly elaborated. Fundamental issues related to electrolyte ion transport in nanoporous electrodes will be briefly discussed as well.

赵修松教授简介:

赵修松,山东日照莒县人。1987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95年4月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工作;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获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资助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3月获昆士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1年5月,获昆士兰大学UQ博士后资助,继续在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6月应聘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工与生物分子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2006年1月提升为副教授并获终身教授职位;2010年11月获澳大利亚联邦研究委员会Future Fellow,并同时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赵修松现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工系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洁净能源与水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联邦研究委员会(ARC)Future Fellow,同时兼任国际介孔材料协会秘书长、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Springer出版社《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编委、亚太催化联合会理事、教育部长江学者海外评审专家等职务。

多年来赵修松教授一直在国外著名高校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作为博士导师已培养博士后22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7名,访问教授/学者20余人次,培养的有些博士后博士生已是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研究员,他们领导着几十人的课题组,成为国内学术带头人或科研骨干。赵修松现指导博士后4人、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5人。

赵修松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水技术、以及光子晶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和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特别是近几年在超级电容器、可见光催化剂用于饮用水净化和杀菌、三维光子晶体制备及其器件组装、介-微孔分子筛合成及催化吸附剂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已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230多篇,国内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编辑书一部(英国帝国理工出版社出版,2004年),撰写书章节10篇,持有专利6件,发表会议论文100篇。文章总引用次数7200余次,h指数为42.

赵修松教授先后获得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1996-1998)、昆士兰大学UQ博士后奖(1999-2001)、国际先进技术材料大会奖(2005)、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2004,2008年)、美国炭材料年会Mrozowski 奖(2010)、澳大利亚联邦研究委员会Future Fellow(2010-2015)等奖项。

作为大会主席或副主席组织召开国际会议3次,参与组织大型国际会议20多次,受国际会议邀请作大会报告28次,应国内外高校研究单位邀请先后在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州州立大学、新墨西哥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大学(华东)、陕西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北京化学所、上海硅酸盐所、北京过程控制所等研究院所邀请回国讲学60余次。

欢迎所内职工、研究生届时参加!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