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大连化物所: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来源:《大连日报》

  发布时间:2019-08-21

大连化物所一二九街老所区。

  本报记者谢小芳

  大学生记者团冉骄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49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而研究所的发展正是中国科技工作发展的一个缩影。

  合成燃油破封锁

  赤心奉国照汗青

  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工业基础薄弱,后续发展举步维艰。西方国家实行全面封锁,对于石油资源极度匮乏的新中国,无疑是雪上加霜。研究所勇于担当,果断提出以石油化学作为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并于1954年6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集中优势力量,日夜攻关,成功开发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技术,其油产率赶超美国,为新中国建设注入一针强心剂。1956年,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技术荣获中科院首届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两弹一星惊世界

  临危受命藏功名

  1958年,正值我国原子能工业上马之时,重水的自主研发及生产刻不容缓。研究所于同年着手重水分离研究工作,研制出适应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水生产新方法。

  20世纪60年代,我国作出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解决浓缩铀及扩散分离过程中的气体分析问题极为紧迫,但受限于检测气体的放射性和强腐蚀性,常规方法和仪器无法分析。研究所历经10年,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腐蚀性含氟气体气相分析色谱仪,解决了这一难题。

  1968年,研究所承担航天部肼分解催化剂研制任务,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肼分解催化剂,成功应用于卫星、导弹姿态控制,使我国至今仍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搏击长空创奇迹 打破垄断立国威

  20世纪60年代初,大连化物所以大庆重油为原料,成功制取低冰点航空煤油和低凝固点柴油。从开展催化剂研究到大庆建成最大规模的航空煤油厂,仅用3年时间,便成功产出新中国第一桶自主开发的航空煤油,这也是当时我国生产航空煤油的唯一技术。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U-2高空侦察机入侵我国腹地窥探情报,受限于飞机性能,我国只能眼看其大摇大摆入侵我国领空。为扬国威,研究所承担了研发固液火箭推进剂用于对国产飞机进行改造的任务,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把火箭用于飞机助推器的地面试验。

  自1962年,我国巧妙击落多架U-2飞机,开始对其燃油进行分析。由于之前的油样已用完,科研人员被迫在位于北京南苑机场U-2飞机残骸的油箱中,用小勺刮出半瓶(青霉素小瓶)油样。仅用一周时间创造“奇迹”,不仅拿出分析结果,还仿制出一桶油样——窄馏分异构烷烃,被国防科委领导赞誉为“超一流研究所”。

  宇航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比能量的电池提供动力。1968年11月,研究所承担航天器氢氧燃料电池系统研究任务,最终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航天器用主能源碱性氢氧燃料电池,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工农创新解燃眉 稳定民生渡难关

  1965年,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农业领域大力发展合成氨工业,用于生产化肥,支撑我国农业生产,这又成为一个国家急需的“等米下锅”的任务。研究所半年时间便研制出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原料气净化新流程中的3种催化剂。1966年,催化剂首次在石家庄化肥厂5万吨/年合成氨的生产装置上得到工业应用,使我国合成氨工业突飞猛进,一跃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由大连化物所提供)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szb.dlxww.com/dlrb/html/2019-08/21/content_1520104.htm?div=-1&from=singlemessage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