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缺位 标准缺失 规模受限煤制乙醇市场化多题待解(中国能源报2018-10-15)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8-10-15

  本月起,天津正式停售普通汽油,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封闭销售车用乙醇汽油,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对传统汽油全面替换的城市。业内关于乙醇汽油的讨论,随之再度迎来一个“小高潮”。

  实际上,乙醇汽油推广不仅在天津一地。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十五部委去年发布的《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到2020年,车用乙醇汽油将基本覆盖全国。据此测算,受原料供应、生产成本等多方制约,燃料乙醇缺口届时或达1000万吨左右。

  乙醇汽车火了,燃料从哪里来?记者了解到,除现有以粮食或木薯、甜高粱等非粮法制乙醇外,煤基制乙醇作为一条新兴技术路线,目前在我国初露头角。供不应求趋势之下,留给煤制乙醇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呢?

  技术世界领先,成本优势明显

  根据政策要求,我国将主打E10乙醇汽油,即在汽油调合组分油中掺入10%的燃料乙醇。亚化咨询预测显示,2017年我国汽油表观消费量约1.2亿吨,以10%比例计算,全面覆盖后乙醇需求量约为1200万吨。

  “从生产来看,我国已建成燃料乙醇产能规模约为260万吨,距预测需求量差距较大。从技术角度,粮食制乙醇法目前虽最为成功,实际生产却受到原料等客观条件制约;纤维素等非粮法制乙醇作为后续补充,发展至今效率依然偏低,并未真正成熟。简单来算,要在2020年实现乙醇汽油全覆盖,还有800万-1000万的缺口没着落。”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姚春德指出。

  制约之下,煤制乙醇的思路应运而生。“长期以来,利用化石资源生产乙醇都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其中最理想的途径,就是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乙醇,只是因反应过程中的强腐蚀性、效率较低等制约,煤制乙醇迟迟未能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由此成为一项世界性难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下称“大化所”)研究员朱文良介绍。由大化所自主研发的新型技术,是以煤基合成气为原料,经甲醇、二甲醚羰基化、加氢合成乙醇的工艺路线,可直接产出无水乙醇。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采用该项技术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装置成功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的无水乙醇,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一次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煤制乙醇领域的技术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技术进步之余,经济性方面也有突破。据延长中科(大连)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晓光称,如按标煤价格400元/吨计算,煤制乙醇成本现低至3200元/吨;煤价上涨至550元/吨时,生产成本也可控制在3500元/吨左右,“相比目前粮食制乙醇5800元/吨左右的成本,煤制乙醇优势明显。”

  多因素制约市场推广

  技术领先、成本可控,加之巨大市场空缺,煤制乙醇能否后来居上、成功晋级?“单从技术角度出发,发展煤制乙醇已不存在大的障碍,但要真正进入市场,当前还有不短的路要走。”包括姚春德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提醒。

  首先,是来自政策层面的约束。现行政策虽带火了乙醇汽油,但其对象更多指“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其中甚至对煤制乙醇只字未提。“由于政策缺失,煤制乙醇目前暂未获得‘准入证’,应用推广难免受限。”亚化咨询一位资深分析师坦言。

  另一业内人士也称,煤制乙醇作为一项新兴事物,在生产加工、推广应用、准入门槛等方面,均暂无相应政策标准。“因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目前也没有针对煤制乙醇的销售政策。通过什么渠道?如何进行添加?对于成品油这样的国家管控产品,若失去政策护航,或意味着上马即搁置。”

  其次,在于市场的选择因素。“究竟什么样的乙醇才能添入油品?”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外,通常只要明确产品组分,凡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均可参与竞争;在我国,甚至需细化到“用什么方法”制成的乙醇才可准入,客观上形成一定的调配性垄断,并未真正将选择权交予市场,“谁的产品更有优势,理应获得更大空间。”

  第三,还有来自其他燃料的竞争。在姚春德看来,发展煤制乙醇燃料需将眼光进一步放长远,“除生物质乙醇外,实际还有一个更为强劲的对手——甲醇燃料。”

  同为新型汽车燃料,甲醇燃料也在近年加速发展。姚春德指出,无论从国家政策支持,还是节能减排成效来看,甲醇燃料均具备竞争力,且生产成本有望控制在2000-2500元/吨。“更重要的是,现有煤制乙醇技术也是从煤基先得到甲醇,进而转化为乙醇。既已得出可用、便宜的 ‘甲’,为何还要 ‘乙’呢?”

  下游产品亟待进一步丰富

  机遇与挑战并存,煤制乙醇是否真的难寻出路?继技术突破后,未来能否扬长避短,在应用领域继续发力?

  纵观市场现状,上述亚化咨询分析师表示,目前对煤制乙醇的应用前景下定论,或许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政策一旦放开,势必吸引投资者进入,行业将开启快速发展通道。

  再从行业自身看,借助乙醇汽油的大规模推广之势,同时为防止传统工艺路线带来的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等隐患,朱文良认为,煤制乙醇仍有其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我国中西部,煤炭资源丰富而粮食资源有限的地区。“且伴随技术更新升级,特别是产业规模化效应,煤基乙醇的生产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除乙醇汽油外,煤制乙醇其实还有很多丰富的下游衍生品,具备灵活的拓展应用可能。也正因此,业内有一种共识,认为煤制乙醇有望成为继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项目后,下一个煤化工重点发展方向所在。”任晓光充满信心地说道。一方面,包括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等在内的下游产品,目前同样存在巨大缺口,足以支撑煤制乙醇技术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通过向下拓展,也可避免煤化工行业普遍存在的产品单一、重复过剩等瓶颈。

  以基本化工原料乙烯为例,任晓光告诉记者,作为石化产业的核心,乙烯产品已占到石化产品的75%以上。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乙烯表观消费量将达1950万-2000万吨,当量需求量达4500万吨左右。“按照未来国内乙烯装置负荷率维持在92%的水平预测,2020年乙烯市场仍存在约1500万吨的供需缺口。而从乙醇到乙烯,只需一个简单的脱水过程即可。”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18-10/15/content_1886589.htm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