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科学界的“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大连日报2011-05-24)

  文/图 记者 刘湘竹  发布时间:2011-05-24

  来源:大连日报第A03版

  比利时皇家学院成立239年来首位华裔院士是长在大连的苏宝连,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他时,他说——渴望科学界的“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

  昨日,比利时皇家学院正式宣布华人学者苏宝连当选为该院院士,这是比利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也是其成立239年来华裔科学家第一次入选。昨日,记者采访了回到大连的苏宝连。

  梦想的起点与回归——光合作用

  “要想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成就,就要保持好奇心、有创新力,还要刻苦。”

  热爱舞蹈的苏宝连如今已经是“等级化学”领域当之无愧的领舞者。提起自己的科学之路,苏宝连说自己从小就爱问“为什么”,小小年纪就着迷于人工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这类科学难题,立志要成为一名化学工程师。最终,苏宝连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人工利用光合作用。苏宝连及其研究团队率先在国际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具有光合作用的仿生复合材料,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苏宝连认为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就是如何最大效能地利用生命中最神奇的功能,生命复合材料将是未来科学的一个主流,对解决人类的能源环境乃至生命等重大问题上将展示其独有的功能。

  科研要向自然学习,要走出去

  “像大自然那样工作,像大自然那样做事,像大自然那样生产。”

  苏宝连一直坚持要向大自然学习。今天,寻找同时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新途径是科学界呼之欲出的新设想。他认为,要从大自然中寻找能源,寻找生命的可再生资源。苏宝连同时坚持,搞科研不应局限在象牙塔内,而是应该走出去,服务社会、服务人类,做那些对人类真正需要的事。

  让科学研究回归本质,探索未知,造福人类,是苏宝连自己一直坚持的原则,也是这么多年鼓励他在科学路上一往无前的动力。他的学生经常念叨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普通人,肯定都有利益的需要,但是作为科学家我们要做的就是不为名利”。作为顶级科学家,苏宝连一直热衷于科普工作,希望能有更多人分享科学的乐趣。他说,作为科学家,有面向公众的科普义务。

  渴望科学界的“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

  “只要潜心做真正深层次、前沿的东西,而不是只追求指标,中国的科研一定会有领跑世界的一天。”

  苏宝连一直都希望能参与到祖国的科学事业中,他深切地感受过老一辈科学家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作出的杰出工作,这对他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要求。一直以来,他都渴望能实现科学界的“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他兼任国内一些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客座教授。苏宝连不仅积极为国家引进高端人才。他说,他承担着一个历史的责任,就是为我国科技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把国外的优势制度引进,“即使有些在现阶段可能不适合中国,但是只要潜心做真正深层次、前沿的东西,而不是只追求指标,中国的科研一定会有领跑世界的一天。”

  专家简介

  苏宝连, 1961年生于天津,大连长大。早年就读于辽宁大学(本科)、成都有机所(硕士)和法国巴黎六大(博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公派出国培养的博士之一。目前在比利时那慕尔大学任教,是多孔材料、催化材料和生命复合材料方面的国际学术权威,是世界化学材料界和生命材料界的旗手性学者。

  比利时皇家学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是比利时联邦的最高学术机构,目前有400多位院士。当选院士者不乏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至今已有6位学者先后获得诺贝尔奖。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szb.dlxww.com/dlrb/html/2011-05/24/content_485926.htm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