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四代接力磨利剑”,在世界上率先突破“甲醇制烯烃”技术路障——中国技术走通“煤代油”关键一步(文汇报2010-10-27)

  记者 许琦敏 发布时间:2010-10-27

  来源:文汇报 头版

  从石油中可提取液化气、汽油、柴油和乙烯、丙烯等燃料和工业原料,把乙烯、丙烯进行聚合,可生产各种化工产品。把煤制成合成气,用合成气可以制出甲醇,但长期无法再进一步,实现“甲醇制烯烃”;而如能制得烯烃,从烯烃中就能分离出乙烯、丙烯。也就是说,如能走通“甲醇制烯烃”的关键一步,“煤代油”便成为可能。这个大难题,困扰了国际化工界几十年。

  终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经过四代人持续努力,率先突破了技术路障!

  昨天,“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工业化(DMTO-II)技术成果新闻发布暨工业化示范项目技术许可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经许可,陕西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将采用DMTO-II技术,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建设180万吨/年甲醇制67万吨/年烯烃项目。这是DMTO-II工业化技术全球首份许可合同。

  与前一代技术相比,DMTO-II技术每吨烯烃甲醇消耗降低10%以上。建成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上缴利税27亿元,经济效益超过直接从石油中获取乙烯和丙烯——煤真的可以替代石油了!

  中国技术补上“缺失一环”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警钟敲响之时,中科院大化所的老一辈科学家“危中见机”:如果能补上“甲醇制烯烃”的“缺失一环”,那么我国储量丰富的煤,就可替代日渐枯竭的石油,提供基础化工原料。

  把一滴石油放到显微镜下,你会看到,那长长短短的碳链分子像乱麻一般缠绕着,石油化工所要做的,是将这些分子“剪”成特定长度。而甲醇只有一个碳原子,“甲醇制烯烃”,要把它们“串”起来成为两个碳、三个碳,乃至更长的碳链。

  难度太高!很多国家的能源公司、科研机构做了无数次尝试,大都放弃。眼下,世界上仍在坚持研究这一技术的,只有两三家公司,而产出规模尚未突破万吨。

  从大化所启动研发的第一天起,质疑声几乎不曾间断。但科学家们顶着压力,先在实验室里坐了几年冷板凳,率先理清了碳原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终于找到了能让它们顺利“牵手”的催化剂SAPO-34——这是迄今能找到的最好的催化材料。

  到2004年,除了关键技术外,大化所还一并弄清了许多与技术产业化相关的原理。这一年,借着国际油价再度高涨之机,大化所与企业合作,在陕西开展了两年工艺性试验,形成了完整的DMTO技术的工艺包。至此,DMTO已能走进市场。

  独创技术“接二连三”升级

  2006年,我国最大的煤炭工业集团神华集团与大化所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兴建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的煤制烯烃装置,可年产烯烃60万吨。今年8月,装置建成,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并实现了稳定运行。

  投入180万吨甲醇,甲醇几乎100%转化,获得60万吨烯烃,乙烯和丙烯的含量超过80%。几天后,由此分离出的乙烯和丙烯变成了合格的聚乙烯、聚丙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薄膜、塑料盒、电视机外壳等等,都用它们加工生产。

  不过,科学家们并不满足,在神华装置开建的同时,又埋头攻关,将DMTO技术升级。在昨天举行签约仪式的同时,陕西蒲城郊外,DMTO-Ⅱ已破土动工——建成后,同样投入180万吨甲醇,可产出67万吨烯烃,产量比一代技术提升10%。项目负责人、大化所副所长刘中民还有好消息:第三代技术已在研发中,产量可望进一步提高。

  DMTO使“煤代油”成为可能,将丰富我国的能源储备方式,同时能“救活”我国的甲醇行业。由于前几年一哄而上,我国甲醇行业产能过剩且生产成本过高,若新技术得以推广,可为这些甲醇企业的产品找到新出路。又由于国际市场上甲醇价格正处低谷,而甲醇能长期储存,我国还可考虑收储甲醇,作为一种资源储备。

  此外,“甲醇制烯烃”有一个意料之外的好处,它清洁、低碳。大化所所长张涛介绍,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排放主要产生在煤制甲醇阶段,而甲醇合成烯烃的副产品基本只有水,“若从国际市场购入甲醇进行生产,我国的碳排放就能大幅降低。”

  专利“圈地”覆盖海外市场

  DMTO,把中国技术嵌入了世界煤化工的技术链中。这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压力。技术与商业利益密切相关,为了扎紧知识产权的篱笆,大化所聘请了专业的知识产权公司帮忙打理专利事务。他们不仅申请了60多个国内专利,还根据潜在市场分析,为部分专利申请了国际专利。

  刘中民告诉记者,作为石油开采的副产品,甲醇在石油产地十分便宜,有时甚至被浪费掉,因此DMTO技术大有潜在市场,而这些市场都已成为他们的专利覆盖范围。

  目前,他们的专利已覆盖欧洲、中东、加拿大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尽管每年专利维持费要花几十万,但非常值得。”他说,现在神华包头项目、陕西蒲城项目,都采用专利许可,数以亿计的专利许可费为大化所紧锣密鼓的后续研发,提供着充裕资金。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ewenhui.news365.com.cn/wh20101027/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