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石油集团科技十大进展(中国石油报/中国石油网2010-01-13 )

  发布时间:2010-01-13

  来源:中国石油报/中国石油网

  中国石油网消息:2009年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及国外石油科技十大进展评选日前揭晓,“渤海湾盆地歧口富油气凹陷整体勘探配套技术”等10项中国石油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复杂地质环境油气勘探分析技术”等10项国外技术成果分别入围。

  从2000年开始,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及国外石油科技十大进展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10年,在行业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和好评。年度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活动,对总结推广中国石油科研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了解国际石油科技的最新动态,推动我国石油工业科技进步,加快中国石油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附 2009年中国石油集团科技十大进展 

  1.渤海湾盆地歧口富油气凹陷整体勘探配套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歧口富油气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最大的第三系沉积凹陷之一,油气勘探一直面临负向构造区比例大、沉积砂体分布复杂、油气藏类型多样等难题。中国石油通过重大专项攻关,实现富油气凹陷整体勘探的新突破,在地质勘探技术创新和勘探成果上取得重大进展:(1)突破采集技术瓶颈,在海陆一体化采集技术、城区震检双向非纵技术、大型障碍区排列多节点网络链接技术以及大型现代化港口及复杂城区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上取得突破。(2)建立了超大面积三维地震一体化地震地质解释全新模式,为歧口凹陷整体研究与勘探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3)对大港区古隆起及其翼部的潜山构造提出了油气勘探潜力大、勘探层系多、凹陷斜坡区“高油低气上油下气”多层系聚集规模成藏等新认识,丰富了渤海湾富油气凹陷油气成藏理论。(4)突破地层坍塌周期定量预测技术,实现了大位移水平井技术的创新。

  勘探配套技术取得的重要进展为歧口富油气凹陷的整体研究、整体评价、整体部署及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获得重大勘探成果,形成埕海、滨海、歧北斜坡3个亿吨级整装储量区。

  2.石油地质研究有效指导非洲邦戈尔盆地勘探新发现

  作为海外高风险勘探区,非洲邦戈尔盆地存在着勘探程度低、后期构造反转强烈、火成岩广泛发育影响地震品质等困难,集团公司集中力量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解决了一系列勘探难题。

  集团公司建立并完善海外风险勘探项目“选盆、定带、快速发现”的勘探思路、方法及评价体系,成功筛选出首要勘探突破盆地。建立强反转裂谷盆地的成藏模式,明确了主力成藏组合,奠定了取得规模发现的理论基础。敢于突破前人对盆地油气藏破坏严重、仅有稠油油藏且难以动用的认识,立足发现优质规模储量和经济储量,集成运用反转裂谷盆地目标优选技术,为发现优质规模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该项研究创新的海外低勘探程度盆地评价方法体系、强反转裂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和集成运用目标优选技术,有效地指导了勘探发现,获得重大突破。

  3.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作为大庆油田三次采油的接替技术,三元复合驱在强碱、弱碱和无碱体系化学剂研制及配方优化、物理化学渗流等基础理论、剩余油精细描述、复合驱过程模拟优化、采出液处理及防垢关键技术研发、矿场试验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将为大庆油田长期持续稳产4000万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强碱驱油体系不断完善,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形成5万吨生产规模;弱碱驱油体系研制成功,已投入矿场试验。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配方优化技术——多段塞复合驱油体系优化、高浓度聚合物应用、聚合物和碱—聚合物二元交替注入等可以大大提高驱油效率,降低成本。防垢举升工艺技术——针对不同垢质成分的系列防垢清垢剂,使结垢井检泵周期由结垢初期的40天延长到目前的200天左右。地面采出液处理技术——针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研制具有清水和破乳双重功能的系列破乳剂,实现了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有效处理,同时配套形成了微絮凝悬浮污泥过滤、微生物处理、水质稳定剂等多种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技术。

  大庆油田强碱三元复合驱工业性试验效果显著。北一区断东试验区中心井区阶段提高采收率18.35%,预计可提高采收率20.6%;南五区试验区中心井区阶段提高采收率13.55%,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7.4%。

  4.松辽和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松辽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蕴含着规模巨大的火山岩气藏,高效开发和科学合理利用火成岩优质天然气资源,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满足天然气快速发展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火山岩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可供借鉴资料和经验少等特点,中国石油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在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开发研究方面取得9项重大技术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开发技术:(1)火山岩储层岩性岩相识别技术。(2)火山岩气藏有效储层和裂缝识别与预测技术。(3)火山岩储层储渗特征评价技术。(4)火山岩气藏天然气地质储量和产能评价技术。(5)火山岩气藏产能评价技术。(6)火山岩气藏井位优选及井网优化技术。(7)裂缝性火山岩气藏双重介质数值模拟技术。(8)提高徐深气田火山岩钻速和储层保护配套技术。(9)火山岩储层水平井分段压裂优化技术。这些创新技术的研发,为深层复杂岩性天然气储层探明储量的提交和有效动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加快火山岩气藏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新技术成功推广应用于松辽盆地和北疆火山岩气藏开发,成效显著:大庆徐深气田、吉林长岭1号气田和新疆克拉美丽气田目前已建成20亿立方米以上产能。

  5.我国首个超万道级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研制成功

  中国石油集团成功研发我国首个超万道级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目前已成功通过2000道工程样机的野外对比试验及实际生产考核,试验验证具备2毫秒采样2万道的数据采集能力。新系统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我国国产大型地震仪器的空白,同时打破了我国地震采集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新型地震仪器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比目前国际主流产品的数据传输能力提高2至5倍,达到每秒40兆位,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发的独具特色的检波器实时在线测试功能,大大提高了野外施工效率。

  2009年2月进行了第一次野外对比试验,完成三维采集1360炮,验证了系统2毫秒采样2万道的数据采集能力,具有高速数据传输和检波器在线测试能力。主机软件系统的野外排列控制监视、数据采集、记录等功能齐全。2009年11月用于吐哈油田,获得了高保真、高信噪比的野外采集资料。该项目已申请专利17项,著作权登记4项,专有技术16项,专利授理9项。

  6.应用分支井和鱼骨井钻完井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

  分支井技术可有效增加油气层水平段进尺与油藏接触面积,对经济高效开发各类难采区块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中国石油近年应用分支井和鱼骨井钻完井技术,获得大幅提升单井产量的显著效果。

  长城钻探公司在分支井钻井核心技术上取得4项突破:地质和工程设计技术、井下工具及完井系统的定型和成熟配套技术、硬地层开窗和分支井眼钻井工艺技术、分支井储层保护技术,形成了分支定向井、分支水平井、鱼骨井、多层分支井、欠平衡分支井5套工艺技术,分支井和鱼骨井钻完井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辽河、吉林、四川等油田现场应用完成各类分支井80多口,2009年完成的15口井,投产产量是同区块邻井产量的2至10倍,增产效果显著。

  克拉玛依钻井工艺研究院研制成功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级分支井钻完井系列工具,国内首创斜向器定位定向管串及圆弧形斜向器,研制成功预开孔分叉悬挂系统,其可选择性重入工艺及配套工具,解决了主、分支井眼可选择性重入的技术难题。该技术在新疆油田DC024、LUHW301Z双分支井取得良好应用效果,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工程费用低,综合效益显著。

  7.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仪研制成功

  中国石油研制成功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仪(MPAL),其测量参数及功能等主要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同时完成单极、偶极和四极测量,在储层的孔隙度求取、岩石力学分析、裂缝识别、各向异性评价、压裂效果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复杂油气藏中的油气层识别和储层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

  研发成功正交偶极子、四极子发射和多极子接收换能器,可与电子线路和整个声系良好匹配。优化声系设计方案,满足发收探头、隔声体与电子线路等各部分的功能要求和耐温、耐压以及密集布线等要求,保证了仪器能够在软硬地层中进行声波慢度测量,其隔声体的挠性设计允许仪器在斜井和水平井中使用。设计和应用板间高速串行数据传输总线和控制命令总线,数据采集部分采用先进的电子线路集成技术,保证了仪器通讯、控制和数据采集性能。

  MPAL已获5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并已累计生产50支,在国内油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并开始进入国际测井服务市场。该仪器具有可靠性高、测井资料的重复性和一致性好等特点,作为最重要的成像测井仪器之一,将在公司油气勘探开发及国际化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

  8.输油管道减阻剂及多项减阻增输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油气用量的迅猛增加,在役管道腐蚀老化输送能力逐渐下降,解决这一矛盾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应用减阻增输技术。中国石油管道科技中心针对这一问题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解决了烯烃超纯净化技术、聚合反应控制技术、聚合悬浮分散技术三大科技难题,在管道减阻增输多项核心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成功的EP系列α-烯烃减阻剂可使新管道增加输量60%,老管道在维持设计输量下安全运行。

  目前研发的增输减阻技术已申报国内外发明专利31项,授权16项,其中1项核心专利在美国授权。2009年建成我国唯一年产5000立方米减阻剂工业生产线,生产装置成本仅为国外的1/20,EP系列减阻剂生产成本仅为国外的1/3,成为世界第三大油品减阻剂生产商。

  EP系列减阻剂打破了国际垄断,目前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0%和15%,迫使国外产品售价降低50%以上。EP系列减阻剂已在国内成功应用于多条输油管线上,累计经济效益达35.7亿元人民币,并应用在英国、挪威、伊朗、苏丹等近10个国家的输油管线上,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9.高性能碳纤维及原丝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成功

  针对我国高性能碳纤维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和封锁,严重制约我国碳纤维质量、技术和生产规模发展等问题,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潜心攻关,自主开发成功高性能T300级碳纤维及原丝制备成套技术,于2009年10月11日正式通过行业专家技术鉴定。

  这套高性能碳纤维及原丝制备技术,攻克了大型丙烯腈间歇聚合釜的工程放大难题,突破了纺丝与碳化工艺匹配技术,掌握了制备低缺陷、高均匀性产品的核心技术,先后建成10吨级、百吨级原丝及碳纤维工业化装置。这是我国首次开发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吨级宇航用T300级碳纤维及原丝制备工业化成套装置,打破了国外多年来的技术垄断,彻底解决了影响碳纤维性能指标的关键技术问题。T300级碳纤维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通过5项技术创新,开发出工业化碳纤维及原丝制备成套技术软件包,为中国石油千吨级碳纤维产业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10.加氢异构脱蜡生产高档润滑油基础油成套技术工业应用成功

  我国自主研发的润滑油基础油异构脱蜡催化剂及工艺在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分公司每年20万吨高压加氢装置成功实现工业应用,2009年8月装置通过工业运行标定。截至目前,装置运行平稳,已处理原料油10万多吨,生产高档润滑油基础油近9万吨,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在节能减排上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异构脱蜡催化剂及工艺研发历经10年,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成功若干新型分子筛材料,并取得工业制备技术突破,研制出活性高、重质基础油收率高的新型异构脱蜡催化剂PIC802,获得9项专利授权。工业运行数据显示,与国际同类先进技术相比,处理200SN原料油时,Ⅱ类中质基础油收率高8个百分点;处理650SN原料,Ⅲ类重质基础油收率高20个百分点。通过工业实践还开发成功高标号食品级PS白油新产品,以及生产5W/40多级高档润滑油用5cst Ⅲ类基础油新工艺。

  异构脱蜡成套技术的成功工业化,标志着中国石油在润滑油生产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显著提升了润滑油基础油的品质和生产水平,为提升中国石油国际能源公司品牌形象,增强产品整体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dzb.zgsyb.com.cn/syb/html/2010-01/13/content_76446.htm 

               http://www.cnpc.com.cn/cn/xwzx/xwygg/中国石油评出2009科技双十进展.htm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