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分离提纯产业化现曙光(中国化工报2009-08-28)

  8月25日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传来消息,经过两个月的连续稳定运行,含氧煤层气催化脱氧成套技术在山西阳泉成功进行了300Nm3/h工业示范运行。和国外同类技术相比,该技术适用范围广,催化剂费用更加低廉,为煤层气分离提纯技术产业化带来曙光。

  据该项目负责人王树东研究员介绍,大连化物所经过多年攻关,开发出新型脱氧催化剂及脱氧工艺,并集成了国内首套煤层气催化脱氧系统。中试示范结果显示,装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催化剂性能完全满足要求,脱氧工艺操作弹性大、易于稳定控制。该技术适用范围广,煤层气中氧气浓度可在1%~15%的范围内变化。催化剂成本低,仅为国外报道的催化剂费用的一半。

  该技术的成功开发为煤层气分离提纯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契机。根据国家《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2010年瓦斯抽采量将达到50亿m3,煤层气利用率将超过60%。事实上,2009年我国的煤层气抽采量已经达到65亿m3,然而利用量却不足25亿m3。

  据保守估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每年至少有40亿m3的煤层气(纯甲烷)需要治理。如按照2元/每立方米甲烷计,直接产值可达80亿元人民币。甲烷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1倍,以单套处理量为1万Nm3/h、年运行时间8000小时、50%的甲烷浓度计的含氧煤层气脱氧装置,每年可以减排57万吨CO2。另外,该技术属于CDM项目中甲烷回收利用范畴,还可以通过CDM减排贸易获取国外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井下抽采煤层气中,由于氧气的存在,使得煤层气在后续的分离提纯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先脱氧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分离。在国外关于含氧煤层气脱氧技术的报道中,氧气浓度仅限于3%以下,且催化剂的费用昂贵。而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煤层气脱氧技术。

  该成套技术是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香港中华煤气公司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合作双方正在积极推动这一技术的产业化。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
http://www.ccin.com.cn/front/home/templet/default/ShowArticle.jsp?id=90192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