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流储能电池工程化和产业化向前一步(大连日报 2009-07-15)

液流储能电池工程化和产业化向前一步 
王晓丽 记者阎红 2009-07-15 
来源:大连日报

  本报讯 记者昨日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获悉,张华民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自主研发的2kW全钒液流储能电池耐久性示范评价系统,自2007年7月6日开始示范运行以来,至今仍无故障、连续运行两年,累计运行时间超过17,500小时,实现充/放电循环4500次以上。经测试,电池模块的能量转化效率未见任何衰减。结果表明,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具有优异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这为其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9年的技术积累,大连化物所在液流储能电池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示范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和2008年分别开发出国内首台10kW和100kW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分别通过了辽宁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8月同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合作,在西藏进行“太阳能光伏发电—液流储能电池储电”联合供电系统的应用示范。现已完成液流储能电池的设计和组装,运抵拉萨,正在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进行联调。2008年9月为国家电网提供一套100kW/200kWh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用于电池并网前应用特性考察。2008年10月同博融(大连)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液流储能电池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 

  液流储能电池系统作为高效的储能装置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包括用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解决其发电不连续不稳定特性;用于电力系统,调节用户端负载平衡,保证智能电网稳定运行;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站,避免电动车大电流充电对电网造成冲击;用于高耗能企业,谷电峰用,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应用于电信的通讯基站、国家重要部门的备用电站等。液流储能电池技术的开发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通过正、负极电解质溶液中的活性钒离子的价态变化,实现电能的存储与释放。相比于其他储能技术,具有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可独立设计,便于满足不同应用需要;循环寿命长;可深度放电;能量转化效率高;安全环保;维护费用低等优势,具有较强的技术竞争力,已成为储能技术领域的首选技术之一。 

  在强大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巨大的潜在市场推动下,液流储能电池以自身的技术优势得到广泛关注,正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但要实现实用化和产业化还有许多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有待突破,大连化物所正在积极推动液流储能电池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进程,为实现国家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落实节能减排重大国策作出贡献。 大连化物所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连续运行两年,性能未见衰减。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
http://dlrb.dlxww.com/gb/news/2009-07/15/content_2766474.htm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