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观测到掺杂量子点中的“声子瓶颈”动力学现象

  近日,我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特区研究组(11T6组)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在半导体量子点热电子驰豫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观测到了铜掺杂量子点中热电子驰豫的“声子瓶颈”效应。

  在大多数无机半导体材料中,具有高于半导体带隙能量的热载流子会与晶格(声子)碰撞,快速(亚皮秒级别)弛豫至带边,导致太阳光子中高于半导体带隙的能量以热能形式耗散。这是构成单节太阳能电池中Shockley-Queisser效率极限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能对热载流子进行有效利用,可突破这一极限,使太阳能电池的理论能量转换效率提高至66%。此外,热载流子的有效利用对提高光催化效率和敏化光化学反应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热载流子的亚皮秒级别驰豫给热载流子有效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研究人员曾预测半导体纳米晶(或称量子点)可能具有长寿命的热载流子,原因在于量子限域效应使得量子点出现类原子的分立能级,这些能级间的能量差异高达几百meV,使得热载流子很难通过发射声子的形式进行弛豫,这就是著名的“声子瓶颈”现象。然而,迄今报道的各种量子点(核/壳结构除外)都呈现出亚皮秒级别的热电子驰豫,并未观测到“声子瓶颈”效应。对于II-VI族量子点,研究人员推测导带内的热电子会通过限域增强的俄歇型电子-空穴能量转移机制快速驰豫至带边;同时由于价带能级间隔较小,热空穴会与声子耦合驰豫至带边。因此,若能将电子-空穴有效分离,抑制俄歇型能量转移,原则上有望延长热电子寿命。

  基于这一认识,该团队对比研究了结构简单的铜掺杂和未掺杂CdSe量子点的热电子驰豫动力学。超快光谱分析表明,亚铜离子可在飞秒时间尺度(<<390fs)快速捕获价带中的光生空穴,削弱了电子-空穴耦合,使量子点中1Pe热电子寿命从~0.25ps延长到~8.6ps(>30倍),有望实现高效率的热电子提取。此外,基于前期对热电子与量子点表面配体非绝热相互作用的认识(Chem. Sci., 2019),该团队还发现光生空穴的捕获也可能使导带中电子波函数收缩,进而抑制了热电子通过表面配体分子诱导的非绝热作用进行驰豫。这样的双重抑制效应使得铜掺杂量子点的热电子驰豫速率不仅显著慢于未掺杂量子点,而且比近期广受关注的各类钙钛矿材料都要慢20倍以上。

  该工作首次在结构简单的铜掺杂量子点中观察到了热电子驰豫的“声子瓶颈”效应,对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提高光催化效率和敏化光化学反应具有指导意义。

  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并于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 Commun.)上。(文/图 王荔峰)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