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储氢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DNL1901陈萍研究员、吴国涛研究员团队在储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多组分氢化物复合,显著改善了Mg(NH2)2-LiH储氢材料的吸脱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实现了100℃以下可逆吸脱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DOI:10.1002/aenm.201602456)上。

  氢是一种洁净的能源载体,能够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得到有效的储存与利用。但是,氢气在凝聚态物质中高效存储目前仍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瓶颈。由该研究团队设计的金属氨基化合物储氢体系中,Mg(NH2)2-LiH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5.6wt%)和较好的可逆性,被认为是最具车载实用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但是该体系仍需要较高的吸氢温度(150℃)和放氢温度(180℃),因此利用燃料电池的废热不足以为加氢及脱氢提供热源。近年来,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对该材料进行研究,力图改善材料脱氢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的性能。

  该研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三种轻质元素氢化物LiBH4Mg(NH2)2LiH之间的协同作用,成功将Mg(NH2)2-LiH储氢体系的脱氢反应焓变由44kJ/mol H2降低到24kJ/mol H2,并使热力学可行工作温度降至室温(25℃)以下。在180℃时,材料的脱氢平衡分压达到约100大气压。实测的最低脱氢和吸氢温度分别降至98℃53℃,是目前已报道的Mg(NH2)2-LiH材料所能达到的最低工作温度。机理研究表明,LiBH4起到了类似于溶剂的作用,稳定了材料吸脱氢反应中的中间体及产物,改变了反应机理,有效降低了反应焓值和动力学能垒。该项研究为储氢材料的优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iChem)、Helmholtz-CAS 研究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文/图 王涵)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